初心·奋斗⑧ |“将军碗”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9-09-26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党员干部强筋壮骨、固根守魂的营养剂。中原大地,是红色的热土,在中国革命史上,无数先烈,流血牺牲,生生不息,留下了荡气回肠的丰功伟绩。当我们抚今追昔,每一个红色遗迹都深藏着一段红色记忆。当我们走近那些红色遗迹,就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史册,字里行间,都是报国爱民之情。在我省三个红色纪念馆里,三个“将军碗”的故事,历久弥新,感人至深。

吉鸿昌将军的茶碗

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

为缅怀吉鸿昌将军,扶沟县于1979年在城东南隅筹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在1984年吉鸿昌牺牲5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1995年更名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在200多件实物里,有一件特别小但令人瞩目的文物,那就是吉鸿昌将军的茶碗。

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得了重病。吉鸿昌回家探望,看到父亲依依不舍的眼神,知道父亲有话要讲,便说:“爹,您有啥话尽管说,孩儿一定铭记照办。”他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难安眠啊!”吉鸿昌含泪答应。

父亲病逝后,吉鸿昌即把“作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正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同时,吉鸿昌也将那只写有“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如何为人做事。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廉正。1934年,吉鸿昌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的妻子胡鸿霞为领回他的遗体抵押了唯一的住宅,领回遗体后,在他的贴身小褂口袋里,胡鸿霞发现了一根小铅笔头和一张小小的香烟纸,上面写着几行字,一行写着“不要告诉我太太知道”;另一行是“不要厚殓”。吉鸿昌生前将大部分钱财都用于购买军火支援抗日,死后还不许厚葬,用一生践行了父亲的遗愿。

学习吉鸿昌将军,除了学习他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崇高理想,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思想,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要学习他一身正气、公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把碗铭“作官即不许发财”当成一面镜子,经常用它来照照自己。

彭雪枫将军的面碗

在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镇杜岗村,可以远远地看到一片红色的建筑群和一座高耸的纪念碑,那是杜岗会师纪念馆和会师纪念碑。这里曾是新四军第四师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的组建地,部队从这里东进敌后,点燃了华中地区抗日烽火,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步入纪念馆院内,迎面一尊铜像,一位新四军指战员英姿飒爽,跃马驰骋,这就是彭雪枫将军。在杜岗会师纪念馆里,有一张彭雪枫将军与一只碗的珍贵照片,它的背后有一个感人故事。

1938年,徐州、开封等地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沿陇海铁路向西、向南迅速侵占中原。9月30日,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彭雪枫,率领一支370余人的抗日武装来到杜岗村。同年10月8日,肖望东带领的先遣大队、吴芝圃带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在这里与彭部会师,整编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

彭雪枫来到杜岗村的第二天晚上,点上小油灯正在办公,警卫员端来一碗面条,由于匆忙,碗摔到地上,破个口。警卫员怯生生地说:“师长,这碗……”彭雪枫拿起碗,从怀里掏出钱,对警卫员说:“这碗我买了。明天你到集上问问这碗的价钱,把钱交给房东。如果房东不愿意收钱,你就买一个这样的碗还给他。记住,不管怎么样,一定不能白拿了这个碗。”此后,这只破口子的碗就一直跟着彭雪枫走南闯北。后来,时任副师长的张爱萍将军对彭雪枫说:“师长,你把这只碗换了吧?”彭雪枫拍拍碗说:“换他干什么?我用着不是很好嘛!”张爱萍说:“当初你留下这碗,不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来教育战士,教育警卫员嘛。”彭雪枫说:“也是为了教育我自己。警卫员知道我饿了,急忙给我送饭,为了我才摔坏了碗,所以我要赔!我要把它带在身边……”。

在随后新四军严重困难时期,彭雪枫率先垂范,一丝一毫也不搞特殊,同广大指战员一起同吃同住,共克时艰,给部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1944年9月,彭雪枫将军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仅37岁,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将军虽然去世多年,但他生前严于律已、清廉为民的故事至今仍在中原大地流传,他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远是共产党员的榜样。

徐海东将军还碗

何家冲,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别山西端的鸡笼山西北坡,是一条隐匿在大别山腹地中长约4公里的山沟。85年前,红25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

村里有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何家祠,苍松翠柏间,青砖黑瓦、绿苔斑驳的旧建筑透出几分古朴和厚重,屋檐下“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一棵柏树傲然挺立于静寂的院中央,这是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徐海东将军亲手栽种的。它见证了红军将士长征前的悲壮与坚定,斑驳皴裂的树皮更深深印记着何家冲80多年来的沧桑变迁。如今,旧址已成红色旅游景点,一块块展板、一尊尊雕像,还有锅碗瓢盆等红军用过的物品,都默默地向游客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治军严格,依靠严明的纪律、亲民的作风赢得了何家冲群众的大力支持。红军吃的用的,大部分都是向村民们买来的,即使借谁家的东西,都会打好借条。

大军出发前,没有把消息告诉何家冲的乡亲们。虽然时间非常紧迫,但徐海东还是要求战士们挨家挨户把借用的炊具还给乡亲们,哪怕是一只最普通不过的饭碗,徐海东专门叮嘱部队一定要完璧归赵。而且都要把住过的屋子打扫干净,水缸挑满水。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的干部战士集中在一棵银杏树旁,站在“中国工农红25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大旗下。“反对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收回华北失地!”红军战士们振臂高呼,头上响彻的惊雷与红军战士铮铮的誓言一同作响。“出发!”一声命令,浩浩荡荡的队伍顺着山沟向西开去,奔向桐柏山区。参加过支前的赤卫队员何国忠老人,亲眼目睹了红二十五军集结出发时的场景。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首响彻何家大院的红二十五军军歌:“爱护老百姓,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针线……”。

从那天起,红25军从何家冲出发开始孤军长征,穿越平汉路,转战桐柏山、伏牛山,进至陕南,以2984人的兵力粉碎了20余倍于己顽敌的围追堵截,在鄂豫陕边区站稳了脚跟。

在这次远征中,红二十五军的3位主要领导人——吴焕先在途中牺牲,程子华在1955年授衔前便转入地方工作,徐海东在战争中9次负伤,身上有17个弹孔。特别是1935年8月,在庾家河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徐海东左眼下射入,从颈后穿出,喉咙被淤血堵住,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在昏迷4天4夜后,奇迹般地活了过来。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这一支远征而来的红军最终到达了陕北,徐海东将军身经百战,最终成为开国大将。(驻省文化和旅游厅纪检监察组 路佳坤)

责任编辑:   张翼飞

上传|王春鹏

打印

版权所有:中共鹤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鹤壁市监察委员会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09010477号豫公安备案号:41061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