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长河绵延五千年,流淌着的不仅是血脉和文化的传承,更是不竭的智慧源泉。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习大大经常引经据典,王大爷历史功底深厚,君不见中纪委网站推荐的书都是《历史的教训》。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们今日面临的许多问题,也曾横桓在古人的面前,那么,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呢?我们一起翻阅历史,看看古人的法子。
1、公车如何管理?
“三公”问题中的公车是这几年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公车改革启动以来,中央到地方都在拍卖公车,公车数量大大减少,得到群众赞许。那么,古代是如何管理公车的呢?
在明朝,政府严格管理官府的车、轿、船、马、驴等交通工具。一方面,官员按品级的高低,乘坐一定等级的“公车”,如四品、五品官员只能乘坐“素狮头绣带青幔”车,其目的是为了“定贵贱,明等威”。
另一方面,对“公车”的严格管理,也体现了节省行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督促官员节俭的理念。明朝曾规定,有资格坐轿的文武官员所坐的轿子,只能是四人抬的,五军都督府的官员,内外镇守、守备,以及公、候、伯、都督等,均不得坐轿,发现有违者可以向朝廷举报。
明初,因政府不提供“公车”,很多地方大员甚至借马借驴,以至于明太祖都觉得“甚乖治体”,他下令“省政府”买20匹马,“市政府”买10匹马,“县政府”买5匹马,以供官员使用。
虽然如此,明朝官员到外地出差,经常没有差旅费,驿站也不为每个官员提供“公车”。南京的官员到北京公干,都要自掏腰包,明宣宗得知后,下令南京各衙门的行政长官可因公乘坐驿站交通工具,而其下属官员们则还是自付路费。
2、官员如何考察选任?
干部考核是干部选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近年来,“不唯分、不唯票”“不搞一刀切”的考核方式的转变赢得了广大干部的拥护。那么,中国古代演化了几千年的官制,是如何考察选任官员的呢?
实际上,唐朝的考核已经相对完善,一年一考,其中文官的考核是三等九级,参考标准为“四善”和“二十七最”。考核结果能排在中等三级的,就可以保住职位或官阶,而列入下等三级的,依次是革职降级,听候监察部门查处,直至“贪浊有状”移交司法部门。
清朝考核官员,除三年对外官一次“大计”和对京官一次“京察”,以及履职引见、年终陈述等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密考。每年年底,各省总督、巡抚要分别将所辖两司以及道、府官员贤否情况形成密考考语,以奏折形式密报皇帝,这为中央皇权机构掌握官员的真实情况提供了重要渠道。
此外,明清时期,已经注重不搞“一刀切”,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异化考核。明朝按照各州县负担的赋税数量来确定政务的“繁”或“简”,凡征粮7万石以上的州、3万石以上的县就是“繁”,在这数额以下的就是“简”,在挑选任命州县长官时,要考虑到繁、简的因素。
清朝则沿习明制,按照冲、繁、疲、难四个标准划分,将州县缺分成简缺、中缺、要缺、最要缺4个等级。一个地方4个字都全的,就是“最要缺”,要有过州县长官经历、而且考核成绩不错的人才可以担任;有3个字的,就是“要缺”,也要有过州县长官经历的人担任;有两个字的,是为中缺,可由有佐贰官经历、或在朝考中成绩较好的人担任;只有1个字或1个字都没有的州县,就是“简缺”,可以从初选官的人来担任。
当然,百姓的呼声也会被纳入考核的范围内,但是这也会导致官员在被考核时,发动百姓作假,混淆视听,“万民伞”“脱靴遗爱”等把戏在几千年的官场中反复上演着。
3、家族式腐败如何惩防?
苏荣落马后曾忏悔道,他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惩治贪腐,不仅要管好干部本人,还要管好子女亲属。
对于外戚,古代多以“祖宗成规”等制度约束,首先要不能让其干政做官,宋代重文轻武,外戚“不得任文资”,不让外戚占据要职,自然也形成不了太大的政治势力。
对于士大夫家族的子女,则采取措施,防止任人唯亲,形成腐败家族势力。唐代明确提出“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宋代专门创立了“牒试”制度,规定官员子弟、亲戚、门客要专门送到别处考试。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时人讥之“一鸾当道,双凤齐鸣”,翟銮也因此被弹劾“有弊”。嘉靖皇帝震怒之下,将翟銮父子罢黜为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回避制度,让官员亲属子女尽量远离权力。
在宋朝,甚至有规定官员要对其子女下属的行为负责任,颇类似于今日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宋初规定,官吏的儿子、部属犯贪污受贿罪,自己也要负刑事责任。翰林学士扈蒙的养子“盗官盐”,就被连降多级,黜为左赞善大夫。
言官制度也是抑制家族式腐败的重要制度。言官职级不高,地位却很高,独立于行政系统,握有监察之权。如严嵩家族腐败20年间,言官从未停歇过对严嵩父子的斗争。虽然言官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重则被杀害,轻则受杖责、遭流放,但仍然弹劾不止,终使严嵩父子得到应有的下场。
古人在为我们提供从严治吏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深刻教训。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盛得益于吏治昌明,而最终的衰亡正是归因于后期制度松弛、吏治腐败。把从严治吏一抓到底、常抓不懈,才能赢得政治风清气正、社会长治久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