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垂泪,青山含悲,红旗渠水呜咽,我们在红旗渠纪念馆深切缅怀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书记。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杨贵书记为我们创造的伟大奇迹,红旗渠精神是杨贵书记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精神永恒,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纪念是继承,是沿着英雄的足迹砥砺前行。而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对老书记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红旗渠精神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原林县)人民在十年修渠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保证了红旗渠的建设。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红旗渠精神,是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成长”的“壮骨之钙”。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林县县委坚守宗旨不忘初心的执着精神和坚强意志。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干旱缺水,民不聊生。26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牢记党的宗旨,刻记使命,带领林县干部和群众,改土改水,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满林县大地。在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工程,仍不能有效解决林县缺水面貌后,没有灰心,没有气馁,仍然负重前行,毅然决然翻山找水,最终引来漳河水,解决了林县干旱面貌。这是一个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的地方。红旗渠的修建,正是林县县委初心燃烧的过程。正是初心,才有了县委一般人的勇往直前、执着坚毅,才成就了这一伟大工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担负着党章赋予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这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是我们的本色和起点。这一使命是光荣的,是伟大的,也是幸福的。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要从老书记杨贵和林县县委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学习他们牢记宗旨、不忘初心的坚定精神,学习他们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的公仆精神,牢记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当好“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守好初心,守好根本。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林县人民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十年修渠,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也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坎坷和意想不到的困难,诸如物资匮乏、流言蜚语……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倒林县县委为群众修渠的坚决决心和坚韧意志,硬是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挺了过来、坚持了下来。这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坚强和坚韧。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林县人民这种坚忍不拔、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从事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当年修渠“相差无几”,尤其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腐败和反腐败工作呈现胶着状态,腐败分子“朽木不折”“垂而不死”,而且反侦察能力和手段不断增强,给执纪执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有一种锲而不舍永不懈怠的精神,一股不怕困难敢啃硬骨头的韧劲,一种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态势,只有这样,才能答好维护民生的“答卷”。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林县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自律意识和廉洁精神。十年修渠,其建设时间之长,参与人员之多,耗费物资之巨,是每一个人都难以想象的。但十年时间能够坚持下来,能够建成,而且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巨大奇迹。试想,如果没有高度自律意识,如果我们的修渠干部“稍一松口,稍一伸手”,这个工程可能就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可见,“廉洁”在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廉洁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廉则进,洁则成,反之则不然。红旗渠就是廉政的标杆。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红旗渠就是,就要学习当年修渠人“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保持高度的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作为一个纪检监察干部,也不是“金刚之身”,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围猎”。打铁必须自身硬,正人必须先正己。只有自身正了,才有底气,才能挺直腰杆渠监督别人。当前,随着反腐败形势的纵向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会想尽各种办法腐蚀拉拢我们的纪检监察干部,纪检监察干部会稍一不慎就会“生锈”。这是与我们从事的事业,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开展红旗渠精神大学习、大讨论,用信念凝聚干部之心,强化政治定力、政治自觉,凝聚起巨大向心力、战斗力,使纪检监察干部始终保持清廉本色,始终保持廉政底色,筑牢思想防线、纪律自觉。
红旗渠是一本书,她已从有形的物质变成了无形的精神,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廉洁的地标。深入开展红旗渠精神学习活动,无疑会进一步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精气神,重塑形象,重铸灵魂,形成一种良好态势,进而改变纪检监察干部面貌,达到合心、合力的目的。(安阳市纪委监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