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们的洒水车师傅看见路人会主动切换洒水按钮就好了!”“这个路口下雨积水太严重了,要是多几个下水口就好了。”生活中,群众经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小问题,脑子里会浮现“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的祈愿,有时可能诉求无门想想就算了,有时又觉得事不大能忍就忍了。殊不知,群众这样的“民之小求”,在自我忍受和无声迁就中无形地降低了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间接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习近平总书记说,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聚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前段时间,网络上安徽某地洒水车精准避让路人的视频引得群众纷纷点赞,这就给出了职能部门解决此类问题的答案模板——把群众的“点滴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去办,把具体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突出“主动”,把“要我为民”变成“我要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点题”,聚焦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多和人民群众坐在火炕旁唠一唠、围在院墙前聊一聊,通过调查研究摸准群众“急难愁盼”;突出责任,把“应付推诿”化为“竭尽全力”。牢记公仆身份,为民服务时多一些“笑脸”、少一些“不知道、问别人”,多一些“我帮您想办法”、少一些“我无能为力”等,坚决克服和纠正简单粗暴的行为,紧紧围绕惠民利民便民目标,出实招、破难题,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突出实效,用“辛苦指数”标注“幸福刻度”。针对发现问题,主动认领任务,建立民生项目清单,并通过“解剖麻雀”小中见大,同步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机制,从解决“一件事”延伸到办好“一类事”,推动民生领域服务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升。(淇县纪委监委 李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