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所谓“节俭”贪官不时被揭露出来:从“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到吃饭时只点一碗面,却在家中搜出现金上亿、黄金37公斤的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从一双皮鞋换了3次鞋底接着穿、受贿赃款塞满5个保险柜的贵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助理樊中黔,到从不吃肉棉布背心穿30年、单次受贿百万的吐鲁番地区水利局原局长曹培武……其共同特征,就是人前“节俭”、“清贫”,人后却大肆收受贿赂。
无独有偶。据《现代快报》报道,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一方面大肆受贿,把持审批权,搞权钱交易;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极端节俭。为了省汽油钱,他坐公交下乡买豆腐,平时穿着也不讲究,都是掉色破损的旧衣裳……
随着中央“打虎拍蝇”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贪官除了言行上的“双面”,其腐败的“手段”也是花样翻新甚至诡异多段,呈现新的“双面性”。“节俭”贪官的现形就是例证。
透过现象看本质。贪官“节俭”的背后,既不是他们所谓“穷怕了”、“苦怕了”的自我狡辩,也不是善良人们“贪这么多钱干啥”习惯性思维的不可理喻。
因为,这些“节俭”贪官,或身居重要岗位和要害部门,或位居“一把手”十几年,可谓是“有权有势有钱”,“穷”在哪里?“苦”在何处?
贪来的钱不用——“贪这么多钱干啥”?这既是善良人们的“不解”,甚至贪官本人也“疑惑”——樊中黔就曾向办案检察官坦言:“哎,这么多的钱,我拿来做什么?”
其实,对这些贪官而言,疯狂敛财,却数年如一日地“节俭”示人;大肆受贿,却“吝啬极致”、“小气到家”……如此分裂的表现和人格,除了伪装、除了侥幸,背后折射的,则是更大的贪欲:
一是贪欲“财”。看看这些贪官,在“节俭”的遮羞布下,“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吃饭时只点一碗面”、“从不吃肉棉布背心穿30年”、“穿掉色破损的旧衣裳”,甚至“为了省汽油钱,坐公交下乡买豆腐”,但敛财却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巨额贿赂收受,受贿赃款塞满5个保险柜,甚至连执法人员清点现金的点钞机都被烧毁了4台。
对于这些不义之财,贪官们深知,除了不能“露富”之外,还得伪装“节俭”、“清贫”,似乎很“清正廉洁”。但从腐败的本质和贪官的本性来讲,其目的,还是为了攫取更多的钱财。
二是贪欲“权”。不可否认,这些不义之财,皆因贪图权力带来的一种畸形的快感。看着“别人干工程挣大钱”,而自己大权在握,“得几个小钱问心无愧”的权力满足感是其贪腐的一个重要因素。况且,看到别人都在贪腐受贿,自己洁身自好仿佛“吃了亏”,不贪不受贿就心理不平衡,那岂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一次次受贿甚至索贿也觉得心安理得。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现实再次告诉我们,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节俭”贪官的现形,更是对如何有效监督权力、遏制腐败,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不仅仅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检察机关的责无旁贷,也是平民百姓的义不容辞,应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是贪欲“名”。贪官们都有一个普遍特征——“双面人”:在台上、在人前,张口闭口“清正廉洁”比任何人都“高调”,若有可能,恨不得在脸上刺上“清官”二字;在台下,在人后,收受贿赂、疯狂敛财则不分“手心手背”、“有送就收”,毫无“忌口”。
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贪官们也深知这一道理。但“无度的欲”难以自拔,“口碑的名”只能在“衣”、“食”、“行”方面“苛刻、吝啬”自己,以所谓的“节俭”示人,博取“廉洁”的名声。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俭”贪官的“名声”更臭、影响更恶劣,它不仅直接糟蹋了“节俭”传统意义上的本意,同时更带有蒙蔽与欺诈,易引发公众对官员的一种信任危机。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科学判断。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尤其对那些“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的官员来讲,无论巧饰得多么“节俭”、伪装得多么“廉洁”,最终都会“齑粉”于反腐利剑之下,难逃其覆灭的下场。“节俭”贪官的落马,便是例证。
打印